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News新闻中心

北京市再生资源总量巨大。根据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以下简称“中再生协会”)多年数据跟踪,北京市垃圾减量空间巨大。据测算,混入生活垃圾中或回收渠道不畅的低值可回收物(不含大件家具)约为150万吨,其中,混合塑料包装、外卖餐盒、泡沫以及其他低值塑料约为60万吨,废玻璃约为60万吨,废旧纺织品约为20万吨,其他低值可回收物约为10万吨。

2020年以来,北京市将加强可回收物体系建设作为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内容,坚持以“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全社会共同参与”为原则,积极推进“全链条、全品类、可追溯可回收物体系建设”,在全市建设近2000个社区生活垃圾分类驿站(可回收物交投点),100多个街道可回收物中转站,15个可回收物分拣中心以及全市统一的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全流程数字化精细化管理系统。

 

一、制度先行,为体系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是实现垃圾减量、确保垃圾分类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手段。

在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后,北京市城管委2021年连续发布了《关于加强本市可回收物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北京市可回收物指导目录》《北京市可回收物体系建设导则(试行)》以及大件垃圾管理意见、建筑装修垃圾管理办法等多个文件,明确提出“落实用地保障、保障车辆运行、培育龙头企业、开展规范政治”等措施,要求各区政府作为可回收物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鼓励采取特许经营等方式,培育市场龙头企业开展全链条运营。对交投点、中转站、分拣中心的建设标准、设施设备、安全、环保、标识、日常管理作出详细要求,为可回收物体系建设提供了标准依据。

二、统筹“两网”,构建全品类全链条收运体系。

北京市经过多方努力,在统筹再生资源和环卫清运两个网络的管理上,基于超大型城市管理的实际情况,形成从源头交投站点、中转站到分拣中心体系建设的完整链条。
在社区生活垃圾分类驿站设置中要求必须具备可回收物交投功能,在街道设置的可回收物中转站必须承担区域内低值可回收物的暂存和减容功能。
在末端分拣中心的规划建设中,要求各区政府规划建设永久性符合商务部行业标准《再生资源绿色分拣中心建设管理规范》的分拣中心,并要求分拣中心的运营企业必须在前端自建或者合作建设全品类回收体系,同时要求分类驿站、中转站可回收物应交售给本区规范的分拣中心,实现了可回收物“分得开、运得快、出得去”的目标。

 

图片引自:平谷万德福项目实地现场

三、为鼓励多种回收模式,做到应收尽收。

对于符合相关布局要求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不予禁限,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开展全链条运营,开展包括上门回收、线上回收、旧货交易、智能回收柜、两桶一袋等多种方式回收。
北京的管理接地气,对原来存在的社区回收岗亭和回收人员,实行柔性规范管理,没有“一刀切”清理,给众多掌握大量家庭再生资源的退休老同志创造了销售场景,有烟火气。
同时在管理上也做到“统一标识、统一车辆、统一着装、统一衡器、统一服务、统一编号”六统一,并将回收目录公开、回收价格公开、投诉电话公开,确保回收户规范经营。

图片引自:美伦堡项目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现场

四、强化监管,规范回收运营管理。

为了与首都整体精神面貌相适应,管理部门要求前端回收经营者将各类可回收物分类存放、码放整齐,做到“日收日清,人走场净”。同时,市城管委每月开展对各区驿站、中转站、分拣中心的经营情况进行抽查考核,对备案的中转站和分拣中心的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加大督查力度,针对中转站、分拣中心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关键管理环节建立了定期的、由第三方专门机构进行的督查复核机制,加大有关工作的培训力度,确保回收体系的关键环节不出问题,稳健、规范经营。

五、补短板、强弱项,牵住垃圾减量牛鼻子。

低值可回收物、废弃大件家具、装修垃圾的回收利用等一直是垃圾分类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针对废弃大件家具出台专门管理办法,垃圾分类的主体责任单位物业做好前端的分类及社区建立规范临时堆存场地,鼓励由区内可回收物骨干企业承担大件垃圾的收运和拆解处置业务。在运营机制上,针对装修垃圾取消“按户”或“按面积”的不合理收费,明确“按车”“按袋”的收费标准。

图片引自:艾瑟顿项目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现场

垃圾分类需要多方合力,作为“社区合伙人”,北京达尔文物业积极践行自己的职责 ,履行物业企业的主体责任,牢牢把握新时尚环保理念,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断提高垃圾分类的工作成效。为打造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更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北京达尔文物业逐步提高自身和园区业主自主投放意识,由“被动”变“主动”,从“随手”到“分类”。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作为年度工作的重要一环,达尔文物业致力于坚持提升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水平,借力科技创新,让“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充分发挥垃圾分类投放点的作用,不断提升业主的幸福感与满意度。